筝乐最富魅力的重要特征是“韵”,在学习过程当中,一定要对神妙动听的“以韵补声”手法追寻深究。所谓“韵”,指的是一个比“音”更为微观的层次。在古筝演奏中,一个音可分解为“音头”、“音颈”、“音腹”、“音尾”,这些微观世界中的变化就被人们称为“韵”。
如果说“韵”是筝乐之魂,那么生活体验就是是自然演奏的基础。我们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捕捉美,采用各种不同的按音变化幅度,表现出最能触及心灵的旋律,达到富有个性和不同寻常的目的。
“韵”的表现力是宽泛的,不仅是一般地有生气,而且其中蕴含着人的秉赋、性格、感情、气质、格调、心理积淀、文化传承等等丰富的内涵。筝艺中的“韵味”和
“神情”不仅有赖于演奏者的技术水平,更主要的是取决于演奏者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生活体验的深度与广度。
在古筝教学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些学生花了许多时间在练琴,而忽视古筝以外其他课程的学习以及文化底蕴的积淀,甚至对与乐器息息相关的声乐都没有接触过,如此单一的思维方式对训练古筝的演奏无疑是不利的。人们常说,演奏艺术是二度创作,真正的二度创作决不仅限于照谱演奏,而首先是涉及审美判断,这就要求演奏者对音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思潮以及地区旋律的个性和美学观点等等都从灵巧的双手弹奏的配合中加以表现,并将感性的因素与理性的因素结合起来,自觉开拓知识面,深刻表达出乐思的内涵。
古筝的演奏需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循序渐进地理出每一阶段的侧重点,分清程度界限,从内容上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同时也使古筝的学科更加富于系统性、科学性和创造性,面对着大量技能标准,筝韵的学习则是重中之重。